科研服务

抗体研发

抗体研发

由资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确保抗体的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和高稳定性。产品涵盖免疫组化、ELISA、流式细胞术等多种诊断平台,致力于为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抗体诊断解决方案,助力肿瘤等疾病早期发现及精准诊断。

了解详情

新闻动态

全部
公司新闻
技术讲解
行业动态
  • 29 2025-09
    日本研发出mRNA疫苗,有望取代眼内注射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日本东京科学大学(Institute of Science Tokyo, Science Tokyo)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mRNA疫苗,在小鼠实验中显著抑制了视网膜异常血管生成(neovascularization)。这一成果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等眼科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黄斑变性是全球60岁以上人群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约有近2亿人受到影响。其中“湿性AMD”因眼内异常新生血管生长(neovas…

  • 28 2025-09
    肠道微生物或揭示睡眠之谜:华盛顿州立大学新研究发现细菌与睡眠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睡眠被认为主要由大脑和神经系统调控。然而,华盛顿州立大学(WSU)最新研究提出,睡眠可能不仅源于大脑的活动,还与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复杂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物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简称 PG),自然出现在小鼠大脑中,其含量与昼夜节律及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此前,科学界已知 PG 注射到动物体内可促进睡眠,但传统观点认为它不会自然进入大脑。此次研究首次证实,PG 及其受体在大脑不同区域存在,并随着睡眠和觉醒状态发生变化。 WSU 博士生&nbsp…

  • 26 2025-09
    睡眠如何调控生长激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揭示大脑关键回路

    众所周知,深度而高质量的睡眠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不仅帮助强健骨骼和肌肉,还能燃烧脂肪。而对青少年来说,只有保证充足睡眠,才能发挥出身高潜力。然而,为什么缺乏睡眠,尤其是早期的非快速眼动(non-REM)睡眠,会导致生长激素水平下降,却一直是个谜。 近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绘制出调控生长激素分泌的脑回路图,并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反馈机制,可以精细平衡体内生长激素水平。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睡眠与激素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治疗与代谢疾病(如糖尿病…

  • 26 2025-09
    “电”死癌细胞?全靠他们“双向奔赴”

    “你这个方法有风险,万一在临床出了岔子怎么办?我们宁可求稳。” 安静有序的会场热闹起来,前一个人话音刚落,反驳声就立刻响起。交锋双方,分别是临床医生和工科领域的科研人员。 争论愈烈,坐在前排的吕毅越兴奋。他是本次香山科学会议第792次学术讨论会的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别打断,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这一场面他期待已久,“脉冲电场消融是典型的医工交叉技术,只有医学、工科研究者充分探讨,才能实现突破。” 脉冲电场消融是一项基于不可逆电穿孔效应的非热消融技术。其基本原理为通过施加一定…

  • 26 2025-09
    肠道常见真菌助力沙门菌感染,研究揭示跨界互作机制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牵头的研究团队发现,肠道中常见的酵母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竟能帮助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在肠道定植并扩散至全身。相关成果已发表于 Nature 杂志。 研究显示,沙门菌分泌的一种蛋白 SopB 会诱导白色念珠菌释放精氨酸(arginine)。这一代谢物不仅启动了沙门菌的侵袭程序,还能降低宿主的炎症反应,从而为病菌“开路”。 背景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不仅涉及…

  • 26 2025-09
    研究揭示关键蛋白如何影响精子结构与男性不育

    不孕不育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男性因素常与精子发育异常相关。近日,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几个关键蛋白在精子鞭毛形成和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男性不育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精子的前进动力来自鞭毛。鞭毛像一条“长鞭子”,通过摆动推动精子前行。如果鞭毛结构或功能异常,精子运动效率降低,就难以实现受孕。 “精子鞭毛的结构非常复杂,其中的径向辐射状支架(radial spokes)对鞭毛运动的调控至关重要。”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王…

  • 16 2025-05
    天健国际医疗展贸中心走访爱索达生物 共探医疗产业国际化新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丝绸之路”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医疗健康产业上下游资源联动与协同发展,2025年5月,天健国际医疗供应链展贸中心副总经理阮建敏一行赴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实地走访广州爱索达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围绕企业国际化发展、技术成果转化及平台合作赋能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从左往右 天健国际医疗供应链展贸中心总经理助理梁瀚泰 爱索达生物总经理王宝玉  爱索达生物技术总监田建肖  天健国际医疗供应链展贸中心副总经理阮建敏 爱索达生物总经理王宝玉首先表达了…

  • 23 2023-07
    热烈祝贺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Jules Hoffmann-陈笛团队在PNAS刊登果蝇肿瘤免疫重要研究成果!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尔斯·霍夫曼教授    广州爱索达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该文章中的部分方案设计和动物模型构建及相关检测。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进入体内的最初几天没能实现明显的增殖,却诱导机体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反应,其中G蛋白偶联受体和化学受体家族的上调最为明显。 mthl1的潜在哺乳动物同源基因Adgre1(粘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e1) 在早期(接种3天后)荷瘤小鼠的脾脏和骨髓淋巴细胞中,可被皮下接种的黑色素瘤细胞诱导上调,暗示其可能参与小鼠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

  • 17 2022-06
    【广州爱索达生物】二型糖尿病中药制剂研发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世界,您好!

    2022年6月17日上午,由广州爱索达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和广州蔡李佛医药研究中心联袂打造的以“蔡李佛医药”为研究主体的「二型糖尿病中药制剂研发联合实验室」在广州科学城正式落地,这意味着非遗项目蔡李佛医药首次开启现代化科学研究。双方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组建的科研机构,拟通过在二型糖尿病中药制剂研究领域的携手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二型糖尿病中药制剂研发联合实验室揭牌及项目启动仪式      临床上糖尿病是多基因、多因素作用的疾病,仅根据单一作用靶点难以…

  • 28 2025-09
    肠道微生物或揭示睡眠之谜:华盛顿州立大学新研究发现细菌与睡眠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睡眠被认为主要由大脑和神经系统调控。然而,华盛顿州立大学(WSU)最新研究提出,睡眠可能不仅源于大脑的活动,还与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复杂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物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简称 PG),自然出现在小鼠大脑中,其含量与昼夜节律及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此前,科学界已知 PG 注射到动物体内可促进睡眠,但传统观点认为它不会自然进入大脑。此次研究首次证实,PG 及其受体在大脑不同区域存在,并随着睡眠和觉醒状态发生变化。 WSU 博士生&nbsp…

  • 26 2025-09
    睡眠如何调控生长激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揭示大脑关键回路

    众所周知,深度而高质量的睡眠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不仅帮助强健骨骼和肌肉,还能燃烧脂肪。而对青少年来说,只有保证充足睡眠,才能发挥出身高潜力。然而,为什么缺乏睡眠,尤其是早期的非快速眼动(non-REM)睡眠,会导致生长激素水平下降,却一直是个谜。 近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绘制出调控生长激素分泌的脑回路图,并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反馈机制,可以精细平衡体内生长激素水平。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睡眠与激素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治疗与代谢疾病(如糖尿病…

  • 26 2025-09
    肠道常见真菌助力沙门菌感染,研究揭示跨界互作机制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牵头的研究团队发现,肠道中常见的酵母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竟能帮助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在肠道定植并扩散至全身。相关成果已发表于 Nature 杂志。 研究显示,沙门菌分泌的一种蛋白 SopB 会诱导白色念珠菌释放精氨酸(arginine)。这一代谢物不仅启动了沙门菌的侵袭程序,还能降低宿主的炎症反应,从而为病菌“开路”。 背景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不仅涉及…

  • 26 2025-09
    研究揭示关键蛋白如何影响精子结构与男性不育

    不孕不育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男性因素常与精子发育异常相关。近日,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几个关键蛋白在精子鞭毛形成和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男性不育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精子的前进动力来自鞭毛。鞭毛像一条“长鞭子”,通过摆动推动精子前行。如果鞭毛结构或功能异常,精子运动效率降低,就难以实现受孕。 “精子鞭毛的结构非常复杂,其中的径向辐射状支架(radial spokes)对鞭毛运动的调控至关重要。”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王…

  • 26 2025-09
    研究发现大脑局部环境是小胶质细胞衰老的关键驱动因素

    近期,一项由Calico Life Sciences、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及其他合作团队完成的研究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发布,揭示了大脑局部环境在小胶质细胞(microglia)衰老中的核心作用。研究显示,当年轻供体的髓系细胞移植到老年小鼠大脑时,这些细胞很快表现出衰老表型;而将老年髓系细胞移植到年轻大脑,则会呈现出更年轻的特征。这一发现表明,小胶质细胞的衰老更多受到大脑微环境的驱动,而非细胞自身的自我编程。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也是老龄化大脑中受影响最明…

  • 16 2025-09
    3D生物打印“微型胎盘”助力破解妊娠并发症之谜

    由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UTS)牵头的科研团队,首次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成功构建“微型胎盘”,为研究妊娠并发症开辟了全新途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全球每年有超过26万孕产妇因妊娠并发症死亡,数百万新生儿因此夭折。其中,子痫前期(preeclampsia)是一种与胎盘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严重疾病,影响约5%–8%的妊娠。 论文通讯作者、UTS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Lana McClem…

  • 29 2025-09
    日本研发出mRNA疫苗,有望取代眼内注射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日本东京科学大学(Institute of Science Tokyo, Science Tokyo)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mRNA疫苗,在小鼠实验中显著抑制了视网膜异常血管生成(neovascularization)。这一成果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等眼科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黄斑变性是全球60岁以上人群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约有近2亿人受到影响。其中“湿性AMD”因眼内异常新生血管生长(neovas…

  • 28 2025-09
    肠道微生物或揭示睡眠之谜:华盛顿州立大学新研究发现细菌与睡眠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睡眠被认为主要由大脑和神经系统调控。然而,华盛顿州立大学(WSU)最新研究提出,睡眠可能不仅源于大脑的活动,还与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复杂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物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简称 PG),自然出现在小鼠大脑中,其含量与昼夜节律及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此前,科学界已知 PG 注射到动物体内可促进睡眠,但传统观点认为它不会自然进入大脑。此次研究首次证实,PG 及其受体在大脑不同区域存在,并随着睡眠和觉醒状态发生变化。 WSU 博士生&nbsp…

  • 26 2025-09
    “电”死癌细胞?全靠他们“双向奔赴”

    “你这个方法有风险,万一在临床出了岔子怎么办?我们宁可求稳。” 安静有序的会场热闹起来,前一个人话音刚落,反驳声就立刻响起。交锋双方,分别是临床医生和工科领域的科研人员。 争论愈烈,坐在前排的吕毅越兴奋。他是本次香山科学会议第792次学术讨论会的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别打断,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这一场面他期待已久,“脉冲电场消融是典型的医工交叉技术,只有医学、工科研究者充分探讨,才能实现突破。” 脉冲电场消融是一项基于不可逆电穿孔效应的非热消融技术。其基本原理为通过施加一定…

  • 26 2025-09
    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研究获进展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副主任钱培元团队与澳门大学教授程爱芳团队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高级研究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据介绍,该研究在基因改造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大幅提升了一类稀有天然产物——克瑞神经黄素(chrexanthomycins)的产量。此类化合物展现出强大的神经细胞保护能力,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开…

  • 26 2025-09
    人工智能助力发现抑郁早期信号:日本学者揭示表情变化与轻度抑郁相关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但其早期迹象常常被忽视。研究显示,抑郁患者往往表现出面部表情减少。然而,轻度抑郁或“亚临床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 StD,即症状不足以诊断为抑郁症,但却是未来发展为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是否也与面部表情的变化有关,一直没有定论。 近日,日本早稻田大学人类科学学部的杉森绘里子副教授和博士生山口真由展开了一项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相关成果已于2025年8月21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 26 2025-09
    肠道微生物或揭示睡眠之谜:华盛顿州立大学新研究发现细菌与睡眠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睡眠被认为主要由大脑和神经系统调控。然而,华盛顿州立大学(WSU)最新研究提出,睡眠可能不仅源于大脑的活动,还与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复杂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物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简称 PG),自然出现在小鼠大脑中,其含量与昼夜节律及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此前,科学界已知 PG 注射到动物体内可促进睡眠,但传统观点认为它不会自然进入大脑。此次研究首次证实,PG 及其受体在大脑不同区域存在,并随着睡眠和觉醒状态发生变化。 WSU 博士生&nbsp…

集科研服务和临床诊断抗体研发于一体

致力于为全球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生物技术解决方案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0-82257248

QQ咨询:332583692

微信咨询:15013176672

邮件:36028410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