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来自美因茨大学医学中心、法兰克福先进研究所(FIAS)以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揭示:当大脑中部分神经元丧失后,大脑皮层内的神经网络会在短时间内自发重组,其它神经元将“接手”丧失细胞的功能,从而维持大脑的整体运作。这项成果已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
神经元虽不可再生,大脑却有“自愈力”
神经元是大脑最核心的细胞单元,承担着思考、感知、情绪和运动等一切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或因酒精等毒素影响,甚至患上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元会逐渐丧失。而与身体其他器官不同,大脑皮层在成年后几乎不再产生新的神经元。
尽管如此,神经元丧失后的认知功能并不会立刻崩溃。“临床研究表明,即便在老化或患病的过程中,皮层功能仍然表现出出人意料的韧性。”来自美因茨大学医学中心生理研究所“系统神经生理学”课题组负责人Simon Rumpel教授表示。


声音感知区的神经元“重新分工”
为深入探索大脑如何应对神经元流失,研究团队采用动物模型,聚焦于大脑中负责声音处理的听觉皮层。他们发现,当少量特定神经元被有意破坏后,神经网络的活动模式初期变得不稳定,说明神经系统本身处于精密的平衡状态。然而,仅仅几天后,相似的神经活动模式便再次出现——先前未被激活的神经元“接替”了受损细胞的功能。
这一发现表明,大脑内部存在一种尚未充分认识的“功能迁移”机制。FIAS研究员Matthias Kaschube与博士生Bastian Eppler在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抗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新希望
Rumpel教授指出:“我们推测,这种新发现的神经适应机制,在自然老化过程中及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可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激活和增强这一神经重组过程,从而为延缓认知功能衰退或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路径。
参考文献:Takahiro Noda et al, Homeostasis of a representational map in the neocortex, Nature Neuroscience (2025). DOI: 10.1038/s41593-025-01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