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群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快速上升,引发全球医学界警觉
一项由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主导的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早发性消化道癌症(early-onse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发病率正在以惊人速度上升。在美国,这一趋势尤为显著,增速已超过包括乳腺癌在内的所有其他类型早发性癌症。 这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综述文章《早发性消化道癌症综述》(”Early-Onse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A Review”)系统梳理了该类…
-
智能“免疫海绵”凝胶,有望为慢性伤口治疗带来突破
慢性伤口长期困扰全球数百万患者,也给医疗系统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支出压力。如今,一位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青年学者 Börte Emiroglu,正带领团队开发一款“会思考”的新型敷料,或将为这一顽疾带来治疗新解。 这一创新成果近日发表在权威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上。 从“完全不懂”到技术开创者 Emiroglu 的科研之路起始于土耳其,随后前往苏黎世攻读硕士,并最终进入 ETH Zurich 的高分子工程…
-
短暂午睡助力“灵光一现”?研究揭示深度睡眠与顿悟之间的联系
你是否曾在打个盹之后,突然想通了困扰许久的问题?一项近日发表在《PLOS 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或许能为这一现象提供科学解释。来自德国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的Anika Löwe及其同事发现,短时间进入较深睡眠阶段的人,更可能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所谓的“顿悟”时刻(即“aha”时刻)。 在这项预注册研究中,研究团队招募了90名参与者完成一项基于视觉追踪的任务。任务表面上看似简单,仅要求参与者根据屏幕上移动的点作出按键反应。然而,研究者故意隐瞒了一个可显著简化任务流程的“诀窍”,以观察参与者是否能自…
-
破解癌症“游击队”蛋白:美希望之城团队揭示Paxillin与FAK相互作用新机制,为靶向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日,由美国希望之城(City of Hope)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全面揭示了癌症治疗中的一个“游击队式”目标——粘附斑蛋白Paxillin的复杂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尽管Paxillin本身结构高度无序、动态变化频繁,但其与另一个关键蛋白——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结合过程中,存在一个可被靶向的稳定结合位点,这为“无结构蛋白”的药物开发带来了新的希望。 “干扰Paxillin与粘附斑的相…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发脑机接口,有望帮助失语者“重新开口说话”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的突破性研究显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可以将人类大脑的神经活动实时转化为语音,帮助因神经系统疾病而失语的患者“重新开口说话”。 这项技术在一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试验参与者身上进行了验证。他通过该系统能够在与家人交流时实现实时语音输出,不仅可以正常“说话”,还能够自主调节语调、甚至尝试哼唱简短旋律。 “过去我们的脑机接口技术是把大脑信号翻译成文…
-
意大利科学家发现基因编辑或诱发血液干细胞“早衰”,新策略有望提高疗效与安全性
近日,意大利米兰圣拉斐尔基因治疗电信研究所(San Raffaele Telethon Institute for Gene Therapy,简称SR-Tiget)的研究团队发现,在利用CRISPR-Cas9技术结合AAV6病毒载体进行基因编辑时,血液干细胞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及类似衰老(senescence-like)的状态,从而影响其长期造血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 该研究由SR-Tiget课题组负责人、帕维亚高等研究学院副教授、纽约干细胞基金…
-
CAR-T细胞疗法cilta-cel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三分之一患者单次输注后持续缓解超过五年
近日,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牵头的多机构研究显示,在一项临床试验中,约三分之一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在接受一次CAR-T细胞疗法cilta-cel(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治疗后,缓解时间超过五年,无需后续维持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血液恶性肿瘤,尽管早期对治疗反应良好,但多数患者最终会复发或出现耐药,尤其是在接受多线治疗后,治疗选择十分有限。历史数据显示,对于…
-
Nature Immunology最新研究揭示:为何部分实体瘤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无效,并提出新组合疗法
近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牵头的一项国际研究在《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深入揭示了实体瘤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疗法产生耐药的机制,并提出一种全新的组合治疗策略,有望造福对单一ICB疗法无效的患者。 研究负责人、纽卡斯尔大学免疫调控学者Shoba Amarnath博士表示:“识别这一机制非常关键,它帮助我们判断哪些患者不会对单一的ICB治疗(如抗PD-1抗体)…
-
hLife | 2023–2024高被引论文TOP10
在生命医学研究的广阔天地中,每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都如一颗星辰,照亮人类健康的未来。作为一本聚焦健康科学前沿的英文期刊,hLife 自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融合发展,为全球学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2023-2024年,hLife 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从微观的病原机制到宏观的临床医学,从古老的基因组密码到现代的免疫治疗,涵盖病原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这些论文不仅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更为解决重大医学问题提供了巨大潜力。…
-
宫颈癌进程中代谢和免疫联合治疗潜在靶点获揭示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郭霞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张健团队、深圳市病毒肿瘤学重点实验室李欣团队合作,揭示了N4-乙酰胞苷(ac4C)修饰促进宫颈癌进程与免疫抑制的新机制。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先进科学》。 “ac4C修饰可能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中机制尚未阐释十分清晰。”论文通讯作者郭霞表示,该研究揭示了NAT10(N-乙酰转移酶)介导的ac4C修饰通过促进糖酵解作用,增强了调节性T细胞在宫颈癌免疫微环境的浸润,并诱导了宫颈癌免疫抑制的发生,从而加速宫颈癌发展进程;通过抑制NAT10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