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微生物或揭示睡眠之谜:华盛顿州立大学新研究发现细菌与睡眠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睡眠被认为主要由大脑和神经系统调控。然而,华盛顿州立大学(WSU)最新研究提出,睡眠可能不仅源于大脑的活动,还与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复杂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物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简称 PG),自然出现在小鼠大脑中,其含量与昼夜节律及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此前,科学界已知 PG 注射到动物体内可促进睡眠,但传统观点认为它不会自然进入大脑。此次研究首次证实,PG 及其受体在大脑不同区域存在,并随着睡眠和觉醒状态发生变化。 WSU 博士生 …
-
睡眠如何调控生长激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揭示大脑关键回路
众所周知,深度而高质量的睡眠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不仅帮助强健骨骼和肌肉,还能燃烧脂肪。而对青少年来说,只有保证充足睡眠,才能发挥出身高潜力。然而,为什么缺乏睡眠,尤其是早期的非快速眼动(non-REM)睡眠,会导致生长激素水平下降,却一直是个谜。 近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绘制出调控生长激素分泌的脑回路图,并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反馈机制,可以精细平衡体内生长激素水平。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睡眠与激素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治疗与代谢疾病(如糖尿病…
-
“电”死癌细胞?全靠他们“双向奔赴”
“你这个方法有风险,万一在临床出了岔子怎么办?我们宁可求稳。” 安静有序的会场热闹起来,前一个人话音刚落,反驳声就立刻响起。交锋双方,分别是临床医生和工科领域的科研人员。 争论愈烈,坐在前排的吕毅越兴奋。他是本次香山科学会议第792次学术讨论会的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别打断,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这一场面他期待已久,“脉冲电场消融是典型的医工交叉技术,只有医学、工科研究者充分探讨,才能实现突破。” 脉冲电场消融是一项基于不可逆电穿孔效应的非热消融技术。其基本原理为通过施加一定…
-
肠道常见真菌助力沙门菌感染,研究揭示跨界互作机制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牵头的研究团队发现,肠道中常见的酵母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竟能帮助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在肠道定植并扩散至全身。相关成果已发表于 Nature 杂志。 研究显示,沙门菌分泌的一种蛋白 SopB 会诱导白色念珠菌释放精氨酸(arginine)。这一代谢物不仅启动了沙门菌的侵袭程序,还能降低宿主的炎症反应,从而为病菌“开路”。 背景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不仅涉及…
-
研究揭示关键蛋白如何影响精子结构与男性不育
不孕不育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男性因素常与精子发育异常相关。近日,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几个关键蛋白在精子鞭毛形成和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男性不育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精子的前进动力来自鞭毛。鞭毛像一条“长鞭子”,通过摆动推动精子前行。如果鞭毛结构或功能异常,精子运动效率降低,就难以实现受孕。 “精子鞭毛的结构非常复杂,其中的径向辐射状支架(radial spokes)对鞭毛运动的调控至关重要。”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王…
-
研究发现大脑局部环境是小胶质细胞衰老的关键驱动因素
近期,一项由Calico Life Sciences、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及其他合作团队完成的研究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发布,揭示了大脑局部环境在小胶质细胞(microglia)衰老中的核心作用。研究显示,当年轻供体的髓系细胞移植到老年小鼠大脑时,这些细胞很快表现出衰老表型;而将老年髓系细胞移植到年轻大脑,则会呈现出更年轻的特征。这一发现表明,小胶质细胞的衰老更多受到大脑微环境的驱动,而非细胞自身的自我编程。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也是老龄化大脑中受影响最明…
-
人工智能助力发现抑郁早期信号:日本学者揭示表情变化与轻度抑郁相关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但其早期迹象常常被忽视。研究显示,抑郁患者往往表现出面部表情减少。然而,轻度抑郁或“亚临床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 StD,即症状不足以诊断为抑郁症,但却是未来发展为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是否也与面部表情的变化有关,一直没有定论。 近日,日本早稻田大学人类科学学部的杉森绘里子副教授和博士生山口真由展开了一项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相关成果已于2025年8月21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
肠道微生物或揭示睡眠之谜:华盛顿州立大学新研究发现细菌与睡眠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睡眠被认为主要由大脑和神经系统调控。然而,华盛顿州立大学(WSU)最新研究提出,睡眠可能不仅源于大脑的活动,还与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复杂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物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简称 PG),自然出现在小鼠大脑中,其含量与昼夜节律及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此前,科学界已知 PG 注射到动物体内可促进睡眠,但传统观点认为它不会自然进入大脑。此次研究首次证实,PG 及其受体在大脑不同区域存在,并随着睡眠和觉醒状态发生变化。 WSU 博士生 …
-
已有药物或能稳定几乎所有突变蛋白,为罕见病治疗带来新思路
近日,发表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首次证实:一种已经被批准用于临床的口服药物 托伐普坦(tolvaptan),能够稳定几乎所有突变版本的人类蛋白质——不论突变出现在序列的哪个位置。这一发现为罕见病的治疗带来了全新可能。 研究团队以与肾功能密切相关的 加压素V2受体(V2R) 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中构建了约7000种突变版本。V2R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肾脏细胞无法正确响应加压素,从而引发肾性尿崩症…
-
人工智能帮忙找药方:锁定基因和药物组合,让病变细胞恢复健康
在药物研发领域,一项新的人工智能工具有望改变传统模式。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名为 PDGrapher 的人工智能模型,它能够识别细胞中导致疾病的多重因素,并预测能够使细胞恢复健康功能的治疗方案。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与传统依赖单一靶点的药物发现方法不同,PDGrapher 聚焦于多重致病驱动因子,能够找出最可能将病变细胞转变为健康状态的基因,并推荐最佳的单一或组合治疗靶点。研究人员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