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团队研发Neuropixels 1.0 NHP探针,实现非人灵长类大脑高精度神经记录-肽度TIMEDOO

为实现更精确的大脑功能绘图,神经科学家长期依赖高分辨率成像及先进实验工具。其中,高密度硅探针(high-density silicon probes)是一种可插入脑组织的针状电极阵列,用于捕捉与神经元放电相关的电压变化。然而,这类探针多用于啮齿动物,对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 NHPs)如猕猴的应用效果有限。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论文,展示了由IMEC研发的新一代Neuropixels 1.0 NHP探针,成功在猕猴等NHP中实现全脑范围、高分辨率的神经记录。

解决NHP神经记录技术瓶颈

论文第一作者Eric M. Trautmann表示,原版Neuropixels 1.0在啮齿动物研究中具有革命性意义,但因其探针长度仅10毫米、厚度仅24微米,难以穿透灵长类坚韧的硬脑膜(primate dura mater),且只能到达浅表脑区。现有的其他阵列要么通道数有限,要么只能固定在表层皮层。

Neuropixels 1.0 NHP探针则采用54毫米整体硅结构,其中探针柄(shank)长45毫米、宽125微米、厚90微米,并在尖端打磨出25°斜面,便于插入且减少组织损伤。全长分布4,416个记录点(pixels),分为11.5组(bank),每组384个通道,实验者可选择任一组进行同时记录。这一设计既增加了可达深度,也提高了多脑区同步记录的能力。

高密度与可扩展性优势

新探针延续了Neuropixels 1.0的低噪声可编程放大器和10位分辨率读出通道,采用130纳米SOI CMOS工艺。其可编程通道选择功能,使研究人员无需物理移动探针即可在全长范围内扫描神经活动。

制造上,由于探针尺寸超过常规光刻掩模(reticle)范围,IMEC团队采用了**“stitching”拼接技术**实现精确对齐,并在结构中加入应力补偿层以防弯曲。此外,内部金属走线加宽并增加间距,以降低电阻、热噪声及串扰。

多种实验验证潜力

研究团队在四类猕猴实验中验证了探针性能:

  1. 视觉皮层视网膜定位映射——实现跨多个皮层区、数千神经元的同时记录。
  2. 运动行为任务——在运动皮层、前运动皮层、苍白球内侧核等浅层与深层结构稳定记录,提高了运动力量预测精度。
  3. 深部面孔识别区记录——在深层颞下皮层面孔区,单次实验检测到数百个参与面孔识别的神经元,以往需数年才能完成。
  4. 决策行为神经动力学——在LIP和上丘(SC)区域的高密度单次试验记录揭示了累积证据信号的动态变化。

此外,高密度布局还使研究人员能够测量神经元对之间的spike-spike相关性,推测突触连接关系。

成本与未来发展

相比现有NHP神经记录系统,Neuropixels 1.0 NHP探针更具成本效益,整套系统价格约7,000–15,000美元,可显著降低大规模神经元记录的经济门槛。

Trautmann表示,团队下一步将探索半慢性植入(semi-chronic implantation)的可行性,以及集成交叉皮层微刺激(ICMS)的版本,以支持更多类型的神经科学实验。

该研究突破了大尺寸硅探针制造的多项工程难题,为在大型动物大脑中开展单神经元、单动作电位分辨率的全脑同步记录提供了可能。这一技术的推广或将显著推动感知、运动及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并开启以往被视为不可行的实验范式。

参考文献:Eric M. Trautmann et al, Large-scale high-density brain-wide neural recording in nonhuman primates, Nature Neuroscience (2025). DOI: 10.1038/s41593-025-01976-5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0-82257248

QQ咨询:332583692

微信咨询:15013176672

邮件:36028410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